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做好2020年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內人社辦發〔2020〕27號)精神,繼續推進實施《通遼市十萬大學生就業創業集聚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全面完成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目標任務,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按照《計劃》五年工作目標要求,2020年通過企業吸納一批、創業帶動一批、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就業一批、政府購買服務與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的“四個一批”就業模式,實現市內外大學生來我市就業創業集聚1.75萬人,具體目標為:
企業吸納9000人;
創業帶動3000人(自主創業1000人);
機關事業單位選聘和人才引進1500人;
政府購買服務及基層項目計劃3000人(政府購買基層服務崗位2000人,“三支一扶”等項目計劃1000人);
開發公益性崗位1000人。二、工作措施
將有就業創業意愿的高校畢業生全部納入促進計劃范圍,通過實施市場就業、創業引領、招聘引進、基層就業、能力提升、困難幫扶、精準服務、權益保障八項行動,全面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創業。
(一)推進市場就業行動,促進企業吸納就業
一是落實疫情防控期間企業扶持政策。落實(內就業服務組發〔2020〕1號)精神,對在春節期間(截止2020年2月9日)開工,涉及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業運行、群眾生活必需的重點企業,每吸納一名高校畢業生(農牧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符合條件的可按每人1000元給予企業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二是按照《計劃》規定,2020年對當年不裁員的規模以上企業,當年新增就業崗位吸納大學生就業,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的,由企業所在地政府按50%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單位承擔部分)。
三是對吸納畢業2年以內的通遼籍高校畢業生就業且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按吸納人數給予每人一次性2000元上崗培訓補貼。
四是扶持小微企業吸納就業。對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小微企業,按所招用人數給予最長不超過1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單位承擔部分)。符合規定條件的小微企業還可申請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扶持。
(二)推進創業引領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一是大力是大力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各地、各級就業培訓機構要嚴格按照自治區要求,統一運用“東云啟創創業實訓”系統,大力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工作,2020年全市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900人以上。要切實做好培訓對象審核、培訓過程監管、培訓人員實名制管理工作。組織人員參加全區創業師資培訓班,加強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落實好(內財社〔2019〕289號)規定的培訓補貼政策。
二是進一步積極爭取自治區創業園區孵化基地項目扶持資金,進一步提升已建創業孵化基地服務設施與功能,實現園區孵化基地入駐戶數及帶動就業人數動態管理,落實園區各項扶持政策,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三是大力培養本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創業品牌,對符合條件的要落實一次性優秀創業項目補貼,加大創業品牌的宣傳力度,進一步發揮品牌引領示范效應。2020年全市要創建自治區級高校畢業生創業品牌2個以上。同時,各地區要提前做好參加自治區創業創新大賽優秀創業項目遴選工作。
四是根據(內政發〔2019〕4號)、(內財社〔2019〕289號)要求,按照(通人社辦發〔2019〕171號)中關于創業補貼的相關規定,大力組織開展宣傳、申報、審核及發放工作。各地區可對參加創業培訓人員進行跟蹤調查,掌握創業情況。同時,對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的高校畢業生進行統計,對符合條件的及時推送指導服務,幫助其申請創業補貼。
五是做好高校畢業生創業擔保小額貸款工作。各地區要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擔保貸款工作,切實提高貸款額度,對符合條件的貸款額度要提高到15萬元。探索推行信用社區、信用園區、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推薦免擔保制度,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進人才引進行動,暢通招聘引進雙渠道
一是完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機制。充分利用機關和事業單位自然減員編制,著手早做招考方案,及時組織招錄工作,做好考錄環節的有效銜接。同時,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社會組織就業,對于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社會組織,符合條件的同等享受企業吸納就業扶持政策。
二是圍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重點引進醫療衛生、教育教學、農牧林水、科研院所等行業領域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突出以企業引才為主體,重點引進金融、經濟、新能源、煤電鋁、蒙醫藥等支撐產業發展的研發人才、經營管理人才2000名。
(四)推進基層成長行動,促進基層就業創業。
一是落實基層成長扶持政策。全面落實《關于印發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內人社發〔2018〕39號)精神,引導高校畢業生向基層一線就業,通過政府開發崗位、教育培訓、職業發展、管理服務等扶持措施,大力培訓基層人才隊伍,為基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是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2020年組織實施“三支一扶”、“社區民生志愿服務”和“中小企業人才儲備”等基層項目就業1000人以上,逐步提高基層扶貧崗位人員比例。同時,規范項目人員管理,強化日??己吮O督,落實好生活補貼和社會保險待遇,及時做好生活補貼提標及補發工作,促進基層穩定就業。
三是基層服務項目人員服務期滿1年且考核合格的,可按規定參加職稱評定。參加基層服務項目前無工作經歷的,服務期滿且考核合格后2年內參加機關事業單位考錄(招聘)、企業招聘、自主創業、落戶、升學等方面可同等享受應屆高校畢業生相關政策?;鶎臃枕椖咳藛T期滿考核合格后,服務期限可計入工齡。
四是各地要結合基層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大在基層公共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水利、扶貧開發、鄉村建設等領域的購買服務力度,按照“誰使用、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實行勞動合同管理。2020年要實現吸納2000名未就業的通遼戶籍高校畢業生就業。
(五)推進青年見習行動,促進就業能力提升
一是大力推進實施青年就業見習計劃,將離校2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和16—24歲失業青年納入到就業見習對象范圍,4月底前征集并編制《2020年度通遼市就業見習崗位需求目錄》,綜合發布一批見習崗位。2020年全市實現青年就業見習900人。
二是認定一秕就業見習單位。要做好就業見習單認定工作,各地區人社部門牽頭,聯合共青團、工商聯等部門對符合條件的見習單位進行認定并通過媒體進行公布。加強見習單位動態管理,對已不符合條件、見習工作開展不積極的要及時清退。
三是嚴格見習管理,要嚴格按照自治區見習補貼申請程序規范實施,嚴把補貼審核關,對符合條件的落實好見習補貼,見習期限3—12個月,見習補貼標準每月按自治區一類地區最低工資標準的50%執行,對見習人員見習期滿后簽約留用率達到50%以上的單位,見習補貼標準提高至60%。
(六)推進就業服務兩大行動,提升就業服務質量
一是組織開展就業創業服務行動。各地區、各級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機構要抓好疫情防控期間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要加大高校畢業生線上招聘力度,密集開展就業服務網絡招聘活動,每年各地區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大型專場招聘活動不少于2場。要及時開展線上就業手續辦理,會同教育部門組織畢業生進行網上面試、網上簽約、網上報到。鼓勵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利用“內蒙古大學生智慧就業創業服務云平臺”(www.nmbys.cn)或“內蒙古大學生就業”微信公眾號參加網絡招聘活動,通過平臺進行網絡宣講、在線面試、網上簽約,并辦理各項就業手續。鼓勵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積極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活動,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每人100元的就業創業服務補貼。
二是突出抓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百日攻堅就業服務行動。各地區要根據自治區及市里統一安排,按要求做好未就業畢業生信息數據接收移交工作,要提前介入,及時錄入并更新完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信息系統。加強動態管理,為畢業生提供崗位信息、就業推薦、職業指導、創業服務等多種針對性服務,切實促進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
三是做好做好高校畢業生基礎數據統計工作。各地通過求職登記、社區調查、線上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畢業3年內返回通遼的高校畢業生進行調查統計,詳細掌握他們的就業失業狀態,對未就業人員要制定針對性的就業援助措施,促進實現就業。
四是實施高校畢業生檔案免費代管。各級就業與人才公共服務機構要適當延長報到接收時間,引導用人單位適當延長招聘、推遲體檢和簽約錄取時間。對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2年檔案托管,由戶籍所在地或其入學前戶籍所在地區就業與人才公共服務機構免費接收和管理。
(七)推進就業幫扶行動,解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
一是 提供“一對一”重點幫扶服務。加強對各類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對貧困家庭與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等就業困難人員摸清底數,建立實名制臺賬,提供“一對一”的就業崗位推送、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就業見習等就業援助服務。同時,在服務基層項目招募時,對貧困家庭大學生的招募比例要高于30%。
二是落實求職創業補貼政策。將求職創業補貼發放范圍擴大為自治區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民辦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對符合條件且自愿申報人員及時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1500元。
三是落實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鼓勵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采取靈活就業方式實現就業,符合《內蒙古自治區就業促進條例》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辦法》規定的按規定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政策。
四是做好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落實好(內政辦發〔2015〕128號)精神,加大對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力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中定向招錄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比例不低于15%。在各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設立專門服務窗口,配備蒙漢兼通工作人員,提供專項指導服務。加大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比例,服務基層項目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招募比例達到15%以上。
五是開發公益性崗位兜底就業。各地區繼續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力度,2020年全市計劃開發1000個公益性崗位,用于兜底安置符合條件的蒙語授課和貧困家庭等就業困難大學生就業,對符合自治區規定的要落實好生活補貼與社會保險補貼政策。
(八)推進權益保障行動,營造良好就業環境。
一是全面落實公開招聘制度。市、旗縣市區各類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在招聘工作中,要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按有關規定和工作流程公開招聘,切實做到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
二是嚴厲打擊招聘欺詐行為。各地區要每年至少開展1次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清理整頓專項行動,打擊招聘過程中的欺詐行為,依法糾正性別、民族等就業歧視現象。加大勞動用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等方面的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維護高校畢業生就業合法權益。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工作,作為就業創業重要工作內容列入年度考核指標,要制定詳細的實施措施,進一步分解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定期調度督查,確保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二)強化政策落實。各地要著力抓好新一輪各項穩就業政策的落實,大力推進“政策落實、服務落地”行動,制定并公布一批政策清單,通過各種宣傳方式進行發布。今年市里將各地區的政策落實情況作為年度考核評分的重要依據,切實加大政策落實推進工作。
(三)凝聚工作合力。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進一步分工明確、協同配合、齊抓共管,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各項扶持政策落地生效。
(四)加大宣傳力度。各地要借助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及各類新聞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政策宣傳工作,切實做好政策解讀。同時,注重總結經驗做法和基層就業創業的典型事跡,引導樹立正確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社會氛圍。